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校友陈巨飞近期在文学创作和评论领域佳作频发
发布人:文化与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20-05-22   动态浏览次数:844

近期,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届校友陈巨飞在文学创作和评论领域成果丰硕,佳作频发,其文学评论《诗的战神和语言的穿墙术》刊发于《海燕》2020年第2期“新批评”栏目;诗歌《路边棋摊》刊发于《星星·诗歌理论》2020年第2期“读者推荐”栏目,并配发学者梁小静的推荐语;随笔《什么样的意义支撑可以称之为信仰?》刊发于《延河》下半月刊2020年第三期“延河有约”栏目;文学评论《孤城:持怀疑论者的语言陷阱》刊发于《诗歌月刊》2020年第3期“头条”栏目;诗歌《仙公山远眺》和组诗《送信的人不会消失于地铁》分别刊发于大型文学期刊《十月》2020年第2期和第3期“诗歌”栏目,其中,后者列为栏目头条。


陈巨飞在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读书期间,受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2004年秋,他在母校领导和恩师的帮助、关心和支持下,发起、建立了河畔诗社,并任首任社长。河畔诗社十几年来薪火相传,相继走出了王太贵、枫非子、孙苜蓿、姚庆林、何伟、任少亮等省内外知名的青年诗人。陈巨飞本人也是笔耕不辍,创作突出,佳作频发。2020年年初,有8部权威年度选本选载了他的诗歌作品,如《匡冲》入选刘跃进主编的《中国文学年鉴2019》,《湖水》入选李少君主编的《新中国70年优秀文学作品文库·诗歌卷第一卷》,《父亲》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编选的《2019年中国诗歌精选》等。发表于《十月》2020年第3期的组诗《送信的人不会消失于地铁》一共9首,是陈巨飞近年来创作的重要作品。他在诗歌中用现代性的语言来表达古典的诗意,通过对旧时光以及永恒亲情的追忆,呈现了时代洪流下沉思者的灵心善感。

《十月》杂志是中国著名文学杂志,被誉为“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陈巨飞组诗作品能够在《十月》发表,既是他个人创作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又是文化与传媒学院多年以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开花结果的典型反映,也是安徽省文学创作的可喜收获。

陈巨飞,1982年生于安徽六安,2007年毕业于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居北京。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作协诗歌专委会委员,安徽文学院第四届签约作家。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创会、第34届青春诗会、第九届十月诗会。曾获首届安徽诗歌奖新锐奖,《安徽文学》2015年度小说奖、2016年度评论奖,第四届李杜诗歌奖新锐奖等。出版诗集《清风起》《时光书》。

愿校友陈巨飞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

(文/文化与传媒学院  /陈巨飞  审核/马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