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媒学院举办《中国有条河》新书出版座谈会
发布人:文化与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9-12-30   动态浏览次数:283

《中国有条河》是皖西作家协会部分作家2008年和2018年两次“淠河行”的文学作品选集,由皖西作家协会主席、皖西日报《文旅周刊》执行主编流冰担任本书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7月出版。

20191227下午2点半至5点,文化与传媒学院在院会议室举办了《中国有条河》新书出版座谈会,参会人员共同探讨《中国有条河》这本书的创作历程和相关文化问题。六安市文联副主席陈斌先,文传学院退休教授马育良,皖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胡传永,皖西作家协会主席流冰和副主席戴晓东、朱立杰、蔡金华,皖西作家协会理事李同好,皖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苏恩,文传学院副院长刘华江和教师王德兵、赵玉莲、潘应、程东霞,文传学院春泥文学社和《河畔》诗社的部分社员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有条河》的编委、文传学院院长马启俊主持。

马启俊首先介绍了参会嘉宾,对各位作家和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在座谈阶段,胡传永老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两次“淠河行”的情况。2008年首次“淠河行”的参与者沿淠河而行,以步行为主,坐车、坐船相结合,从淠河的源头一直走到了入淮口正阳关。2018年,当年的参与者们再次从淠河的源头天堂寨出发,走到淠河的入淮口正阳关。这条从天堂寨、白马尖佛顶寨顺势而下的老淠河,孕育和催生了《中国有条河》(胡传永)、《淠河津渡垂钓》(马育良)、《溺水》(流冰)、《河流三章》(陈巨飞)、《心绪如水》(吴孔文)、《回家》(曹承芳)、《河之絮》(陈斌先)、《忆淠水白鹭》(王太贵)等诗文名篇,并最终形成了《中国有条河》这本书,让大家充分了解到六安人的母亲河淠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民情、新旧变迁。

马育良教授谈到了他当年行走“淠河”的感受和收获,他觉得我们不仅要对淠河有关的文化加以保护,更要做精神上的考古,进一步挖掘淠河文化,让我们的母亲河得到更好的维护。

陈斌先主席就“文学与河流”的命题,介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特别对当代文学的创作成就和作家队伍进行了回顾,并结合皖西的淮河、淠河等河流,讨论了河流与文学的关系,在文化上、精神上、宏观上、微观上进行分析和阐述。

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也依次发言,谈论了他们对《中国有条河》这本书的看法,以及他们内心的阅读感受,从这本书中他们联想到自己儿时的故乡河流的记忆,以及与河流相牵连的故乡情、水土情。他们也联系淠河今昔的变化,有感而发。大家都沉浸在绵长的回忆和浓浓的情感中,心情激动,为心中的那条河、曾经的文学梦而感慨,有的同学还流下了热泪。

皖西作家协会副主席戴晓东、朱立杰、蔡金华等在接下来的发言中提出要加强学习和实践,承担起保护母亲河的责任,传承好淠河文化,与我们的自然环境友好相处,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皖西作家协会主席流冰在总结中表示,皖西作家协会和他所负责的皖西日报《文旅周刊》永远向皖西学院的师生们敞开大门,希望越来越多的皖西学院师生共同参与到淠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与传播工作中来,并作出新的贡献。

在座谈会上,大家还传阅、交流了文传学院为每一位参会者赠送的最新出版的校红色文化育人“一六八”工程教材《皖西红色文化人物故事读本》。

                                                     (文图/钱星星   审核/马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