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参加2018全国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讨会
发布人:文化与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8-08-08   动态浏览次数:229

为了提高我国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水平,搭建全国高校同行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和对话的平台, “博雅大学堂——2018全国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讨会”于201882-5日在北京成功举办。


研讨会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洪子诚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博士生导师吴福辉先生,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朱栋霖教授,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著名学者吴义勤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戴锦华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汪卫东教授等诸多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家。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陈红梅与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教师一起参加了此次盛会。

研讨会上,朱栋霖教授首先做了题为“进入互联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的专题演讲,围绕“‘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 朱栋霖教授谈了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教学的思考。其后吴义勤先生做了“新世纪文学研究”的专题报告。在介绍、分析了当代文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他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起与文学现场的联系,追求与文学现场的同步,同时还要研究传播的有效性问题。戴锦华教授所做的“网络时代的文化研究”专题报告,以其强大的信息量和深刻的反思引起了与会教师的强烈反响。报告围绕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的改变,探讨文化场域的现状,以及人如何安置自身。洪子诚教授在题为“形式的意义”的报告中,围绕“文本意识”,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和成果,指出“阅读是一种可以分析的行为”,“叙述包含着鲜明的世界观”,为与会教师指出了学术研究和日常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汪卫东教授所做的“鲁迅研究的整体观与问题意识”专题报告,激发起参会教师的热烈讨论。报告针对当下鲁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及心路历程,揭示了鲁迅的文学观,强调了鲁迅在中国现代转型中的地位。同时,就鲁迅作品的教学,汪卫东教授同参会教师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吴福辉先生在“海派文学新思考”的专题演讲中,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海派文学的研究经历及成果。他以大量的珍贵史料及缜密的思路,展示了海派文学研究发展的历程及特征,预测了海派文学研究的前景。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主要采用主题演讲、会议沙龙等形式,围绕大家关心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问题展开。时间安排紧凑,会议内容丰富,交流深入充分。本次研讨会对提高参会教师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方法意识,以及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等都有很积极的影响作用。

(文图/陈红梅  审核/马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