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泰松做客皖西学院第42期校友讲坛
发布人:文化与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7-11-27   动态浏览次数:623

20171124上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储泰松教授应文化与传媒学院邀请,做客皖西学院第42期校友讲坛。储泰松教授本次学术讲座的题目为《古代避讳所见的语言现象》,文传学院2016级各专业学生及部分老师聆听了讲座。本次讲座由文传学院院长马启俊教授主持。

储泰松教授分别于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全国方言学会理事,全国历史语言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安徽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讲座伊始,储泰松教授通过讲解《红楼梦》回目中出现的“死”的多种避讳说法引入话题,对避讳进行了概括介绍。紧接着,储泰松教授以大量古代典籍中的资料为依据,从避讳与汉字研究、避讳与词汇研究两个方面,对古代汉语避讳中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避讳形式多种多样,引起的语言现象也是各有不同。储泰松教授从造新字、改字形构件、改形出现新异体字等几各方面说明避讳对汉字的产生和变化的影响,指出避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汉字的写法和混用的根源。在讲到避讳与词汇研究方面时,储泰松教授说避讳使得某些双音节词汇和某些新词义产生,引起某些宗教词汇、果品和植物名、动物名、地名出现同词异名、一物两名,避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同义词的配对情况、某些固定搭配的本来面貌、某些多义词义项的产生原因。避讳导致汉语新字、新词的产生,字形、词义的变化,字词特殊用法的出现,这些影响了汉语字词的发展变化,并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日常语言生活。

马启俊在最后的总结中指出,储泰松教授的讲座从古代避讳现象讲起,涉及的不仅仅是汉语字词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实际上还涉及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宗族制度、民族心理、人际交往、风俗习惯等方面。因此所讲内容不仅属于语言学范畴,还应扩大到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应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来整体观照和研究。储泰松教授引用了大量古典文献作为支撑,这些文献材料历史跨度大、种类丰富,并不是一朝一夕、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的,需要长期的搜集积累,并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分析,得出结论。这给我们一种启示,就是同学们学习要勤奋,读书要广泛,治学要严谨,研究要深入。

在场师生均表示,本次讲座通俗易懂,知识丰富,脉络分明,方法严谨,对大家启发很多,可谓获益匪浅。

                                           (文图/李文玉    审核/马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