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易副教授主讲文化与传媒学院“读书与治学”第13期学术讲座
发布人:文化与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7-03-16   动态浏览次数:326

2017315点,应文化与传媒学院邀请,皖西学院原中文系系主任、校工会主席陶易副教授在C202主讲了“读书与治学”系列学术讲座的第13期。讲座由文传学院院长马启俊主持,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2016级学生和李莉、杨洋、崔玲、杨家芳老师共200多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陶易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是原中文系优秀教师,曾荣获皖西学院“教学名师”称号,出版学术专著《唐代进士录》,参编工具书《宋词百科辞典》和《大学语文》等教材,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讲座伊始,陶易告诉同学们读书与治学的重要性,“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针对当下中国人读书量并不高的现状,他告诉同学们一定要多藏书,多读书,并向同学们讲述了古人勤读的典故,以及古人读书的方法。他指出,勤学苦读并不等于死读书,读死书,一旦我们掌握了合理有效的读书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陶易以他多年来读书、治学和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六种合理有效的读书治学方法:

 第一是博通与专精。就知识结构来看,大学生的读书学习应当先打基础,求多求广,博览群书,以求贯通;再选兴趣,以专求精,由博返约。他强调,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当力求形成体系,“为学要如金字塔,既能博大又能高”。第二是泛读与精读。就具体的读书方法来看,大学生应当学会泛读、精读、背诵与笔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对于泛读,首先要熟悉各类工具书,其次对一些重要的丛书要了解其体例内容,随时查询;一般而言,精读的书包括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书籍、有关历史发展和目前现状的书籍,大学生应当具备本学科相关知识;背诵和笔记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第三是会用工具书。当学业上遇到难题时,大学生要找得到资料,读得懂资料,能运用资料。第四是读书要质疑,学思要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无论什么时候,对于学问都应当保持学思的态度,不要盲从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遇到疑难问题要多查原书,多查工具书。第五是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生硬的知识往往不易吸收,但通过亲身实践得出来的结论却会让人难以忘记。第六是课堂课外相结合。

 讲座快要结束的时候,陶易送给在座的学生一句话:厚积而薄发!他随后对学生们提出了两点希望,第一,他希望学生们能充分珍惜有限的人生,刻苦学习,为以后继续深造和终身学习打牢基础;第二,他劝导学生不要过分追求生活享受,要余出一些钱多买些好书看看。


 陶易精彩的讲座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陶易老师为大家在大学期间乃至毕业以后的读书和学习提供了具体有效的方法,所讲内容引人深思,给人启发,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听了今天的讲座可谓受益匪浅。

                                     (文/赵倩 郭姝雅  图/刘维航  审核/马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