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2016年11月13日上午,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博士生导师龙协涛教授受邀做客皖西学院第38期校友讲坛,在校图书馆报告厅主讲了题为《国学素养积累与论文写作创新》的学术讲座。皖西学院科技处、学报编辑部、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学院部分教师和200多位同学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文传学院院长马启俊教授主持。
龙协涛教授是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原会长,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教育部名刊工程评委。曾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期刊人”等称号。有著作《文学阅读学》等6部,选编的书有金克木散文精选《华梵灵妙》等7部,发表学术论文、书评、序、散文等200余篇。曾为北京大学创作《燕园赋》,被誉为“当代滕王阁序”。
讲座伊始,龙协涛教授表达了对安徽的深厚情感,并介绍了安徽籍国学大师胡适、朱光潜、宗白华对自己的影响。
龙协涛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国学素养的积累与论文写作的创新两个主题来谈。首先,他与同学们一起分析了一副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对联,并引述了学术界对这副对联中词语使用不当的看法,告诫同学们一定要积累一定的国学素养。在谈到汉语的特点时,龙协涛教授通过列举一些古今名人的作品,以及他本人为季羡林先生攥写的挽联,来说明汉语的最大优长就是它的骈俪、对仗,即赋体文章,引导同学们体会汉语的优美,以及国学的博大精深。
就如何提高国学素养,龙协涛教授发表了两点看法,一是他认为当今学子应该多阅读,多积累,要开展通识教育,增加信息储量和知识储量。二是要开展全脑教育,既要培养左脑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右脑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左右脑要全面发展,不断优化信息结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
在讲到论文写作创新时,龙协涛教授展示了刘师培、周作人、余光中和费孝通等人的言论和文章,向我们讲解了汉语的特点,告诉我们在语言上要学会创新。他认为,论文写作通不通,看语法;顺不顺,看逻辑;美不美,看修辞;新不新,看水平。他希望同学们要努力达到这几个层面,不断积累,不断借鉴,不断练习,不断创新。
本期校友讲坛是由校科技处、学报编辑部、文传学院、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龙协涛教授在讲座中,根据文传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需要,结合大量经典例证和自身的阅读、写作经验,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国学素养积累和论文写作创新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引导同学们关注国学,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国学素养和写作能力,通过不断努力,获得不断进步。此次讲座让同学们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对文科学院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文/郭莎莎 李文玉 图/赵倩 审核/马启俊 文化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