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教育事业的优秀校友系列报道(二)——记优秀校友项志初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2-11-22   动态浏览次数:246

让阳光照进留守儿童的心窝里

             ——记优秀校友项志初

 

项志初,男,霍山县开发区中心学校教师。1993年毕业于六安师专中文系。从教19年来,他与众多留守儿童一起解读爱、学会爱与被爱,19年来,他努力让爱的阳光照进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窝。19年来,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却用平凡而崇高的爱之光照亮了千家万户。曾被评为 “霍山县优秀教师”、“霍山县优秀班主任”、“六安市师德先进个人”。

 

雨果说,“人生如花,而爱便是花的蜜”。爱与被爱是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必然会经历的。正因为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有了热情,有了动力。有这样一位教师,在他二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默默地用爱为无数留守儿童铺就了成长之路,也让爱的阳光照进了无数孩子的心窝。

21年前,他满怀求学的渴望,怀揣美丽的梦想,来到六安师专(皖西学院前身),开启了青春精彩的奋斗旅程。在这里,他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在这里,他拥有了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他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的信念。19年来,他与众多留守儿童一起解读爱、学会爱与享受爱;19年来,他努力让爱的阳光照进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窝里;19年来,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却用平凡而崇高的爱之光照亮了千家万户;19年的爱心之路,他走得艰难而温暖。他就是皖西学院优秀校友霍山开发区中心学校项志初老师。

教育之路:带着爱出发

项志初自幼生长在农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由父亲辛辛苦苦养大。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他饱尝了孤独和艰辛。因此当他第一次走进大山深处的霍山县单龙寺中学,来到陌生的校园,看到一群群孩子渴望求知的笑脸时,他感到一阵莫名的亲切。这些孩子有很多是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远离亲情。项志初一看到这些学生,就想起自己的儿时心境,一种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决定用全力去关爱孩子。

很快,年轻的项志初试着用稚嫩的语言与孩子们交流,开始的时候,孩子还不愿意“理会”,项志初就讲一些小故事给他们听,用彩笔画画给他们看,渐渐地,孩子们愿意转过身,愿意抬起头看老师了。很快,项志初便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看到小孩红红的脸蛋上绽开了微笑,我心里就特别开心。”项老师回忆说。

项志初记得,那时候有个叫金山的孩子,母亲在外地打工,父亲患有疾病。一天放学后,金山突然对他说,“项老师,我不想念书了。”看着孩子忧郁的脸,项志初没有问为什么,他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你别担心,有老师在呢!”事后,项志初通过家访了解到,金山的父亲病情加重,不能干活,母亲闹离婚。当时正赶上春茶上市需要人手,看着满山的绿芽,父亲很焦急,小金山想回家采茶。项志初知道后,先是买了一些补品来看望金山父亲,作通他的思想工作,让金山继续读书。并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帮他家采茶。还向学校申请减免部分学杂费,接着又联系外地的母亲,鼓励金山和母亲说话。终于,孩子内心深处的呼唤融化了坚冰,母亲回家了。“那时候,金山的父亲看到我泣不成声,他用粗糙的大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不停地说谢谢。”项志初说,“他父亲的腰几乎躬成了90度,那样子我永远也忘不了。”回忆这些难忘的瞬间,如今的项志初还是感慨连连,他说:“其实,金山一家也让我更加坚定:爱能拯救一切!”

爱心之路:一半欣慰一半内疚

往后的日子,项志初坚持鼓励孩子定期与在外地的父母沟通交流,鼓励孩子写信向父母汇报在校表现。在学校里,各项活动都有他的身影。劳动课上,既是指挥员,又是劳动者;运动会上,既是组织者,又是服务员;生活上既是辅导员,又是大保姆。他时刻以自己的人品、勤劳感染着学生。学生们也以行动回报着项志初。生病的时候,小孩子从家里带些水果给老师;生活上“闹饥荒”了,孩子们会从自家的菜地摘些蔬菜堆在老师的宿舍里。“有一天,下自习回宿舍,我听到房门后有声音,我打开门吓了一跳,不知道哪位不留姓名的小雷锋带了两条家鱼给我。鱼在当时可算是奢侈品了。”

这些年,项志初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有的学生离开会问“老师,等我毕业了你还能教我的弟弟妹妹吗?”听到这样的话,项志初就特别开心。他告诉我们,前不久还收到来自北京邮电大学洪娟的短信,“老师好久不见了,真的想念你们,暑假在整理书籍时,不经意间又翻到了你教导的影响我一生的寄语,真的谢谢你,老师,祝你幸福平安!”每次收到这样的祝福,项志初都会一直存在手机里。

工作上,项志初感觉最深的就是“欣慰”。但是对于自己的家庭,项志初的心中却是满满的愧疚。“我的母亲去世很早,老父亲吃尽苦头把我拉扯大,原本他老了可以享点福,但这一切却因我的忙碌成了泡影。”想到独自在家生活的近八旬的老父,想到“养儿防老,养儿要报父母恩”这些老话,项志初也会流下内疚的泪水。还有一次,因给一位偏科的孩子讲作业忘了去接自家的孩子,天黑了才想起来,当他赶到自己孩子的学校,看到蜷缩在门外的孩子,不禁一阵心酸抱起孩子。项志初说:“在学校里,我也许是一位尽职的老师,但在家里,我绝对不是一位称职的儿子和父亲。”

回望过去:幸福像花儿一样

   回忆起当初在六安师专学习的日子,项志初最感谢的就是他的班主任周磊磊。周老师是严师更是慈父,循循善诱、孜孜不倦,是学习的指导者,更是生活的引路人。生活上,周老师常常嘘寒问暖,对于贫困生慷慨解囊。项志初一直记得老师的话:“做一名老师可不能误人子弟啊!”于是,项志初认真钻研业务,他把语文课堂分为阅读课、作文课、竞赛课等,富有特色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孩子们都特别爱听项老师的课。

这些年,项志初一如既往地扎根开发区中心学校的教育,“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干一行就得成一行、像一行,对得起社会,对得起母校的培养,对得起家长和孩子。”寒暑假,项老师常常放弃休息时间主动家访,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关心留守孩子,周末往返学校与家之间,关心住宿生。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在项志初眼中,农村孩子的身上有一种特别的质朴与憨厚,“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你更好!”在和农村娃娃们相处的岁月里,项志初度过了十九度春夏秋冬。谁能说出幸福的真正滋味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项志初心中,“孩子们的幸福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每当看到那一张张渴望求知的小脸,看到家长们满意肯定的微笑,收到一条条来自遥远千里的祝福,项志初的心来里就开满了幸福的花儿。

  19个春去秋来,19载风霜雨雪,项老师带着满心的爱,为众多留守儿童捕捉知识的阳光,无数的留守儿童在项志初的精心培育下渐渐长大,开出真、善、美的花朵。他用热情和执着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用忠诚和信念为留守儿童们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文图/学生记者:程慧莲;指导教师:文传学院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