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教育事业的优秀校友系列报道(一)——记优秀校友韩学君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2-11-20   动态浏览次数:335

深山里书香弥漫

                          ——记优秀校友韩学君

韩学君,男,汉族,生于1960年,1982年毕业于六安师专中文系,任教30年。其先后在吴家店乡、果子园乡、关庙乡等偏远山区任教,2004年至今任关庙乡中心学校校长。1984年获县政府“先进教师”称号;1989年县政府记功一次;1998年获县政府两基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12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授予“义教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关庙是六安金寨县西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一度被戏称为金寨的西伯利亚。从前从县城出发要五个小时车程才能到,即便现在穿越山路也要三个多小时。史河源头牛山河水依依不舍地从这里的高山和村庄流过,多年来这片宁静的土地有条不紊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如今,深山里校园的读书声为这里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山民们听到悦耳的读书声笑逐颜开,他们知道,这里的改变都得感谢关庙中心学校的韩校长。

每当看到韩校长经过,山民们都会热情地同他打招呼,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管他叫“韩校长”,很少有人知道他叫韩学君。但是,大家都知道,韩校长有两个梦想:一是建设花香校园;一是建设书香校园。

追寻在梦想路上的“永动机”

为了实现自己的两个梦想,学校大大小小的事韩学君都亲力亲为,小到教室里的桌椅板凳大到学校与外界的联通,要是学校事情没处理好,他的心就不能踏实下来。这次,忙完学校里的事他才想起已经周日了,他还没回家呢。他觉也没怎么睡,便匆忙赶回县城里的家。韩学君本来打算周一一早收拾东西回学校的,但听说校友在县城聚会,他还是去了。

聚会结束之后,韩学君顺搭我们的车回学校。车近县城郊区的时候,他要我们等几分钟。这位校长一下车便小跑起来。聚会上的一位校友告诉我说,“老韩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遇到学校忙起来的时候就顾不得了。他爱人也是老师,在县城的一所小学教书,女儿研究生毕业后也准备当老师,老韩是实实在在的辛苦啊!”五分钟还不到,韩校长拎着鼓鼓囊囊的小布袋一路小跑来了,布袋里装着衣服,一截衣袖还露在布袋外面。因为是临时决定搭车,妻子又在上班,衣服还没来得及整理。

    老韩掸掸腿上的灰尘,一上车,就满脸笑容的说:“我们出发吧!”韩校长坐在副驾驶的位子,车子行进的时候,他给我说他学生的故事,讲到激动处挥起右手,只要我没及时应声他就起身转向坐在后排的我。学生的小生活、小进步在韩校长这里如数家珍。

校友们在聚会上说,“老韩精力充沛、做事干练,像一台永动机,没一会是闲着的”,就是这个外人眼中的“永动机”,总是把自己的事情放在学校事情之后。一位对老韩知之甚深的校友对我讲了老韩的一些事:

韩校长家中老父已近九十高龄,母亲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而作为唯一的儿子,却不能常伴左右,照顾双亲和孩子的重担就压到了妻子一个人的肩上。他对家人充满愧疚,尤其是对妻子,可是,一旦面对深山里的孩子,他就什么也顾不上了。这个“不倒翁”也不是外人眼中的那么健壮,多年的劳累也让自己患上了高血压和冠心病。教育管理机关和政府部门清闲的工作送上门,他又都回绝了。

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第一次落根山区教育,到如今双鬓染白不服老的倔强斗士,他的生活繁琐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教室里一桌一椅,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他的生活又简单得像一张张连接学校和家庭的往返票。

韩学君和他的两个梦想

韩学君在吴家店乡小学、果子园乡小学都做过校长,每到一个小学都会被当地老百姓称赞不已。关庙乡领导一听说韩校长要上调,立马拉住韩校长说:“老韩,这你可不能走,我们关庙乡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这会儿全都指望你了。”当时韩学君的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他到关庙乡中心小学溜达一圈,看完学校的情况后,还是点点头答应了。“为了孩子们,就算赶也不能走!”

2004年,到关庙乡中心学校任职的前几天,韩学君总是在校门口来回踱着步子。当时的学校舍本来就没有几间,多数还是危房,学生成绩差、逃课、打架是常事,校风一团糟。韩学君雷厉风行抓校风学风,但目前更让他着急的是从哪弄到资金让学生老师住进宽敞、安全的房子呢,他急得直抓头发。

国家投入给学校危房改建的资金毕竟有限,他又担心工程质量不合格,于是天天泡在工地上。工程还有一大半,眼瞅着资金要用完,韩学君在工地团团转,自己抓起建设管理方面的书看完一本又一本。资金的问题像是一座大山,压得韩学君直不起腰。他胳膊下夹着建设管理的专业书,奔跑于六安、合肥和上海之间,一有空他立马翻开研究。那一段时间韩学君的白头发渐渐多了。韩学君的诚恳终于打动了几家大企业,一下子400多万的捐赠涌到学校建设中来,“这个数目当时在金寨乃至六安市都是罕见的”。

建成后的学校成了关庙乡人的自豪,韩学君把资金用来建设校园硬件,就是想给学生一个充满花香的读书环境。山里村民高兴的说:“(全镇)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

惦记着韩校长这两个愿望的人,看到学校漂亮的校舍就会问韩校长,花香校园的梦想实现了没,书香校园有什么进展呢?

走进此关庙乡中心学校,看得见的“书香”映入眼帘。深山里的漂亮的学校建筑已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学校随处可见的书本更是让人喟叹!

“山区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有不容置疑的差距,硬件提升了,学校建得再漂亮,教学质量不跟上也不行!另外,学校要是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我必须得找到一个突破口!”机会说是来的偶然,倒不如说韩学君走到哪都把学校装在心里。听说香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和上海“心教育”公益组织要联手给山区援建一个“智慧之舟”的课外阅读项目,韩学君敏锐地捕捉到他苦寻的良机。他当机立断,一定要拿下这个合作项目。一想到学校的学生以后有读不完的课外书他就乐不可支,其实,他心里还打着另外一个小算盘,他打算以此作为关庙乡学校特色教育的突破口。

“智慧之舟”读书项目给学校建立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室、家庭图书室、流动图书室为一体的网络,另有图书借阅、组织管理、辅导老师培训、成果展示等单元。“只要是你愿意读书,学校就能让你伸手可及”,刷卡即可借书。全校2000个学生中有167名学生阅读书目过百。学生的一些作品在中国妇联《农家女》上刊登,“山娃子也拿到了稿费!”学校的成功引得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晓倩现在是六年级的小学生,也是那167名学生中的一个。晓倩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读了150多本书,她喜欢写读书笔记,还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看着孩子们自愿去读书,墙角上贴满学生推荐给同学的数目,韩学君也是爱书之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韩学君希望学生们学有所成,走出深山,走向更大的世界。

 

影响韩学君教育生涯的一件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农村多数家庭十分贫困,毕业班学生要想得到一点复习资料十分困难。一天深夜,有学生干部来敲韩学君的房门并告诉他说,教室里有灯光,可能有人偷东西。韩学君立即赶到教室,发现确实有人在翻动学生的书本,然后揣进自己的衣兜里。当这位同学偷偷走到教室门口,抬头看见韩学君时,顿时傻了眼,立刻双膝跪地哀求:“老师我错了,我真想看看他们的复习参考书呀!我不该这么做。”见到此景,韩学君立马拉起他,轻声说:“别慌,和我一起到房间去。”到房间后韩学君仔细询问了他,韩学君这才知道,原来这位同学并不是想偷,他只是想拿去看看,别的同学有复习资料,自己却花不起钱来买。韩学君和这位同学谈了很久并答应为这位同学保密,只要求他好好学习。

第二天韩学君托人从县城给他买了本复习资料。后来这位同学发奋努力,考取了一所本科院校,直到现在韩学君仍和他常联系,关系如同父子。

这件事改变了这位同学的生活,也影响着韩学君今后的教育生涯。韩学君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人性中的美好,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能够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力量。“尽管校舍破旧,衣不遮体,尽管食不饱腹,但山里老师和孩子们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从未停止对梦想的追逐。”也许,这些就是韩学君追逐梦想的源动力。

 

编后语:52岁的韩学君觉得生活中十足幸福的事是:在有生之年,能在众人的信任中干一点自己想干的事情,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生于大山,长于大山,是大山的水土和人民养育了我,我一直难以割舍那份出身草根的乡土情结。几代人前赴后继奔赴明天,贫苦的现状依然未改变。“科教兴国,教育脱贫”是改变山乡面貌的重要途径。让山里的孩子都能有学上,都能上好学。让校园里充满书香和孩子快乐的笑声是我终生追求的梦想。“孩子们是花朵,而我最幸福的事就是在充满书香的校园里倾听花开的声音。”他希望来自社会的滚滚热流帮助深山里的孩子们完成学业,他更希望响彻山谷的读书声可以化作飞翔的羽翼,带着孩子们飞出贫瘠的土地。这弥漫在深山四季里的浓浓书香,不仅催生出孩子们的思维花朵,熏育出孩子们的美好心灵,也将随着孩子们的奋斗足迹与奉献之旅,传遍到社会各地。

(文图/学生记者  张亚楠)